2007年10月25日 星期四

從醫療券談學券 (舊文新編)

政府在最新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提出,向長者每年提供五張面額五十元的醫療券,用以資助長者使用私營醫療機構服務。除此以外,早前亦有報導指出,政府有意以部分地區作試點,把由專科轉介到普通科門診的長期病人,安排到區內的私家醫生診所跟進。病人的自費診金仍舊為四十五元,餘額將由醫管局補貼。由此可見,政府正積極考慮把醫療開支用於直接資助病人。

政府要資助市民享用某種服務,當然可以直接提供服務,然後只向市民收取部分成本。只是受資助的「國企」容易壟斷市場,在缺乏競爭下,難有動機改善服務及減低成本,因而造成浪費公帑的情況。有報導指相同服務,公營診所的醫療成本高達三百元,區內私家診所最高收費卻不過一百八十元,可謂「高下立見」。

下放選擇權、直接資助市民,故然有利以市場競爭減低服務成本,但若要以醫療券代替公營醫療服務,問題卻是異常複雜。現時公營醫療服務雖然是開放給全港市民使用,惟其供應有限,在失去調價靈活性的情況下,輪候時間便成為分配資源的準則;如此準則,無非是將部分時間寶貴的病人摒於公營醫療服務門外。基層的時間成本一般較低,因而成為現行制度下受資助的主要對象。

實行醫療券,市場供應解決輪候時間的問題,變相吸引全民使用有關資助;加上傷氣感冒等普通病症絕對是「可有可無」、「可長可短」,離不開價格下降需求上升的需求定律,而社會道德又必定不容政府規限治病的資助次數,全面實行醫療券恐怕會使政府醫療開支變成無底深潭。假如建議中的醫療券最後只把原來沒有使用公營醫療服務的病人納入資助對象,而不能把現有的公營醫療使者用轉投私營醫療機構,則醫療券可能徒使政府增加醫療開支卻無助解決基層的醫療問題。政府現以金額較低和限制性較大的建議試行醫療券,的確是較可取的做法。

公營服務成本不比私營,教育亦然;張五常教授最近便在其網誌指出,劍橋、牛津、哈佛等英美著名私立大學,其經費不及公立的一半,而香港政府給大學生的資助,已足夠送他們到這些一級學府就讀。相對而言,全面實行學券卻明顯較「醫療券」簡單;現在全港所有適齡學童均已獲九年免費教育,就讀中小學的機會一般只為一次,而限制市民大學教育的資助次數亦不見得有違社會道德。現在政府已試行醫療券以優化公帑運用,則更不應忽視學券的可行性。

最近教育局長孫明揚表示,設立更多私立大學是香港教育的長遠發展方向,固然是好消息。進一步而言,張教授說內地應該停止補貼,進而提供一次性資金「私有化」北大、清華等內地名校;輔以學券,這個建議在香港也同樣可行。

10月25日刊於蘋果日報論壇

張五常教授談公私營教育

從醫療券談學券原文

2007年10月16日 星期二

解答:幼稚園學券的高考常識

(a) The school voucher system, whether money-making or non-profit, allows school children the free choice of schools, as compared to assignments based on localities or student performance. This will increase competition among schools to recruit students. However, if the schools are non-profit in nature, their incentives would be restricted to recruit enough students to sustain a comfortable survival, with no incentive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so as to enjoy the sharing of higher incomes. If the schools are money-making organizations,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will vastly improve along with the free choice of schools.

(b) If money-making is allowed, the cash-convertible vouchers, under competition, will not yield profit for any schools, since profit is a windfall, totally unexpected. However, some schools will be earning rents, or imputed rents, attributable to their superior or effective teaching. It is because this rent capturing possibility that the voucher system was strongly urged by the Friedmans, implying the voucher system must be profit-oriented (actually rent-oriented) to blossom.

(c) If the parents are required to pay for their children’s schooling,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produced will be higher than under the voucher system allowing money making. This is because the parents will drive harder bargains with the schools when they have to pay out of their own pockets, and they will monitor their children to study harder. This is no more than saying customers going to restaurants tend to complain more if they had to pay for themselves, but complain less if they themselves do not have to pay.


轉載自張五常教授blog

2007年10月15日 星期一

從制度淺談民主與文革

特首曾蔭權說民主發展至極端之時,猶如文革,即遭各方批評;只是兩者何異,卻似乎少有分析。

政府組織有利社會是肯定的,關鍵之處在於減低部分事務之交易成本;即使小如一街一樓,亦有自願的互助委員會、法團協助處理部分「公眾事務」。文革之時,國內基本處於無政府狀態,人民取代政府組織,社會交易成本飛升;民主選舉,卻是一種選出政府首長及立法機關代表的方法,本身已經肯定政府存在的價值。

民主與文革,本身屬於兩種完全不同的制度。以公司作比喻,即是股東不能取代董事決定公司日常大小事務,卻有權決定董事局成員。

2007年10月12日 星期五

從「醫療券」談學券

根據報導,政府在發表新一屆的施政報告時,將會以天水圍作試點,推動公私營醫療服務合作計劃。新計劃中,醫管局將會把由專科轉介到普通科門診的長期病人,安排到區內的私家醫生診所跟進。病人的自費診金仍舊為四十五元,餘額將由醫管局補貼。

計劃內容仍未全面曝光,消息只稱醫管局會轉介病人至私人診所,卻不知病人能否對所轉介的診所表示異議。假如病人可以選擇所轉介的診所,計劃便是類似直接資助病人的「醫療券」,而非大部分評論所指之外判。「醫療券」與外判之別,在於病人的選擇權。兩者雖然只差一線,但在外判制度下,私家診所競爭的是擁有轉介權的醫生的青睞,而非病人的口碑,病人從中得益有限。

政府要資助市民享用某種服務,當然可以直接提供服務,然後只向市民收取部分成本。只是受資助的「國企」容易壟斷市場,在缺乏競爭下,難有動機改善服務及減低成本,因而造成浪費公帑的情況。報導指相同服務,公營診所的醫療成本高達三百元,區內私家診所最高收費卻不過一百八十元,可謂「高下立見」。

下放選擇權、直接資助市民,故然有利以市場競爭減低服務成本,但若要將「醫療券」全面應用於所有醫療服務,卻會面對不少問題。現時公營醫療服務雖然是開放給全港市民使用,惟其供應有限,在失去調價靈活性的情況下,輪候時間便成為分配資源的準則;如此準則,無非是將部分時間寶貴的病人摒於公營醫療服務門外。實行「醫療券」,市場供應解決輪候時間的問題,變相吸引全民使用有關資助;加上傷氣感冒等普通病症絕對是「可有可無」、「可長可短」,離不開價格下降需求上升的需求定律,而社會道德又必定不容政府規限資助治病的次數,全面實行「醫療券」恐怕會使政府醫療開支變成無底深潭。正因如此,新計劃只適用於專科轉介至普通科門診的長期病人,無疑是以專科的輪候時間把關,避免公營醫療服務因計劃而「客似雲來」。

公營服務成本不比私營,教育亦然;張五常教授最近便在其網誌指出,劍橋、牛津、哈佛等英美著名私立大學,其經費不及公立的一半,而香港政府給大學生的資助,已足夠送他們到這些一級學府就讀。相對而言,全面實行學券卻明顯較「醫療券」簡單;現在全港所有適齡學童均已獲九年免費教育,就讀中小學的機會一般只為一次,而限制市民大學教育的資助次數亦不見得有違社會道德。現在政府若真的考慮實行「局部醫療券」以優化公帑運用,則更不應忽視學券的可行性。

張教授說內地應該停止補貼,進而提供一次性資金「私有化」北大、清華等內地名校;輔以學券,這個建議在香港同樣可行。


張五常教授談公私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