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6日 星期四
2008年6月20日 星期五
「計劃教育」與「市場教育」
"首先,由於是市場產生的,就不是按計劃、按確定的要求而出現,成立的社區學院就一定是良莠不齊。期望市場產生的學院像公帑建立的學校一樣齊整,是不切實際的。"
中央計劃的結果永遠是劃一齊整,這部分是計劃的目的、部分是中央單位訊息成本過高下所必須的行政方便。市場是對供求的摸索,「不齊整」很大程度是市場各人需求有異。可是,單以齊整而認為「計劃」勝於「市場」是錯誤的,因為「計劃」出來的表面齊整,往往隱藏著因訊息成本過高而產生的浪費。
"其次,市場產生的院校,素質的提高在乎市場的優勝劣敗。現在的社區學院,有些學生很多,有些瀕臨倒閉,正是市場在發揮作用。從整個體系來說,這是正常的,也是健康的。"
市場的目的就是競爭,競爭自然會出現重覆建設與勝負,而有勝有負正是推動供應方不斷改進之源。因此,不應以市場上出現過多供應、淘汰,便以為市場失效;正如程文所說,這不單是正常的,更加是健康的。
看一看程文內容,不難看出「計劃教育」就是計劃經濟,而「市場教育」也是市場經濟。孰優孰劣,還須多言﹖
2008年6月18日 星期三
2008年6月11日 星期三
2008年4月7日 星期一
2008年3月24日 星期一
2008年3月11日 星期二
醫療保險研究
該項研究為不同人士提供四種不同的醫保方案:
(一)費用全免;
(二)住院費用全免,門診則自付九成半,全年個人負擔上限為一百五十元,超過此額則免費;
(三)所有住院及門診費用由個人負擔四分之一至一半不等,上限為每人每年一千元;
(四)所有住院及門診費用由個人負擔九成半,上限亦為每人每年一千元
結果顯示,參與研究人士的健康基本上與不同醫保方案無顯著關係。因此,「從政府財政的社會效益角度看,一個按收入高低收取醫保費用、少數低收入人士免費的醫保制度,比起所有人全部免費的制度,並無健康保障方面的劣勢,卻可節省公帑和有限的醫護資源。 」
政府高叫缺財、無力支持公營醫療開支之時,是否更應檢討現行公營醫療不論貧富的補貼分式﹖
2008年3月3日 星期一
練乙錚說酒店專用地
"......至於說酒店多一些,可令酒店房租下降,吸引多一些遊客,帶旺其他行業,但為什麼不直接優惠其他行業呢?舉例說,政府可按旅客訂房日數發給消費禮券,除更能刺激旅客消費意欲,令各行業直接受益之外,更是一個推銷香港的好噱頭。
其實,政府津貼酒店地價,能否有效降低酒店房租價,也是一個問題。在市場本身自然平衡中,有某一定數量的酒店,無論這些酒店造價是發展商百分百自籌還是政府津貼,都不影響建成之後的酒店房租,因為租金與固定成本(包括建造成本)沒有關係,這是一年級經濟學的ABC。只有當政府津貼金額令酒店數量超越市場自然平衡,酒店房租才會有相對下降的可能。但政府為什麼要這樣大額津貼興建酒店,以至其數量超出自然平衡,則除了含混其辭,以「帶旺其他行業」這類高水份話語支吾以對之外,並無堅實解釋論證。旅發局及行政會議中與旅遊業有關的成員,有責任澄清而非重複此疑點。 "
2008年2月26日 星期二
「界外效益」等如政府干預﹖
其實商廈商場價值較高,反映的是其需求相對酒店為高,於是價格引導有限的土地源用於需求較高的商廈商場;如此情況,跟蘋果批、蘋果汁和鮮果沙律的價格分配蘋果作不同用途無異。因此,土地用於興建商廈商場價而非酒店,本來就是市場調節的結果,根本毋須政府干預。相反,政府直接干預資源分配,利用酒店專用地補貼新建酒店的房租,反而影響現存酒店的收入、增加現存酒店改建商廈商場的吸引力,恐怕只會人為加速酒店業的「破舊立新」。
當然,政府跟利益團體會能為干預提出更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提供酒店專用土地有助降低酒店房間成本、鼓勵旅客到港,從而「振興百業」。簡單來說,就是低廉酒店房租可為社會帶來「界外效益」(positive externality),所以政府能夠明目張膽補貼酒店業。「界外效益」的問題,其實市場不是無法處理,就像零售業作為旅遊業的最大得益者,組成基金補貼房租或自行提供便宜的酒店房間並無不可,只是誰得益、得益多少的訊息費用高昂,此舉固然只屬天方夜譚,政府「更正」市場失效的建議因此而來。支持政府干預者忽略的卻是,政府同樣面對訊息費用,低廉酒店房租對社會帶來「界外效益」難以量化,政府以市民稅款補貼酒店業是否物有所值根本無從得知。
何況,若說低廉酒店房租增加到港旅客,隨客而來的消費會為相關行業帶來「界外效益」;難道容許市場自行決定土地用途,增加商廈以降低辦公室租金,不是也能吸引外資來港,從而帶來增加就業、周邊行業業務機會的「界外效益」﹖不知政府又如何肯定低廉酒店房租帶來的「界外效益」較低廉辦公室租金為大﹖
事實上,交易成本的存在,使世上各行各業、一人一事或多或少也對社會帶來一點「界外效應」。只是當含糊的「界外效益」逐漸成為政府干預、推行行業傾斜政策的擋箭牌,庇護著不少如急須注資救亡的迪士尼、剛被審計署狠批的旅遊發展局等機構時,實在應該反思政府處理所謂「界外效益」的成本效益。交易成本可使市場出現失效,但是政府處理問題也不是毫無成本(旅發局員工固然支薪,由此而來的審計署監察也不是免費午餐)。正因如此,在大部分情況下,市場失效了,但我們還是選擇市場安排。
刊於2月26日蘋果日報論壇版
2008年2月20日 星期三
社企與不公平競爭
「有人會認為,有些社企是政府資助的企業,在競爭中通常會處於更有利的地位。筆者並不贊同這種觀點。如上所述,社企要實現兩個目標,而一般企業則僅以盈利為目的,因此,一般企業更傾向於投資具有高回報的項目(例如年利潤率超百分之十五的項目),社企為了實現社會目標,可能僅投資於盈虧持平的項目,而投資這些項目主要是為了達到社會目標,例如創造就業機會等。因此,社企的存在並不必然損害市場的公平競爭。」
即使「一般企業」與社企投資於回報不同的項目,並不代表她們便互不競爭;假設社企為增加最多就業機會,設立一間全人手、不用器材輔助的清潔公司,盈虧僅能持平,這不等於這間公司不會與「機械化」、回報高的「一般清潔公司」競爭。
社企與「一般企業」競爭是必然的,而為社企提供不按市場規則、業務風險釐定利息的資金,社企在政府資助下對「一般企業」帶來不公平競爭也是肯定的。
其實企業無恆利(profit is windfall),所謂盈利不過是資本家資金和企業家能力的回報,社企正由兩者放棄部分或全部收入回饋社會而成。政府資助在市場無法籌措資金的社企,無非是把公帑「回饋」社會,如此社企也不過是福利項目。
2007年10月25日 星期四
從醫療券談學券 (舊文新編)
政府在最新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提出,向長者每年提供五張面額五十元的醫療券,用以資助長者使用私營醫療機構服務。除此以外,早前亦有報導指出,政府有意以部分地區作試點,把由專科轉介到普通科門診的長期病人,安排到區內的私家醫生診所跟進。病人的自費診金仍舊為四十五元,餘額將由醫管局補貼。由此可見,政府正積極考慮把醫療開支用於直接資助病人。
政府要資助市民享用某種服務,當然可以直接提供服務,然後只向市民收取部分成本。只是受資助的「國企」容易壟斷市場,在缺乏競爭下,難有動機改善服務及減低成本,因而造成浪費公帑的情況。有報導指相同服務,公營診所的醫療成本高達三百元,區內私家診所最高收費卻不過一百八十元,可謂「高下立見」。
下放選擇權、直接資助市民,故然有利以市場競爭減低服務成本,但若要以醫療券代替公營醫療服務,問題卻是異常複雜。現時公營醫療服務雖然是開放給全港市民使用,惟其供應有限,在失去調價靈活性的情況下,輪候時間便成為分配資源的準則;如此準則,無非是將部分時間寶貴的病人摒於公營醫療服務門外。基層的時間成本一般較低,因而成為現行制度下受資助的主要對象。
實行醫療券,市場供應解決輪候時間的問題,變相吸引全民使用有關資助;加上傷氣感冒等普通病症絕對是「可有可無」、「可長可短」,離不開價格下降需求上升的需求定律,而社會道德又必定不容政府規限治病的資助次數,全面實行醫療券恐怕會使政府醫療開支變成無底深潭。假如建議中的醫療券最後只把原來沒有使用公營醫療服務的病人納入資助對象,而不能把現有的公營醫療使者用轉投私營醫療機構,則醫療券可能徒使政府增加醫療開支卻無助解決基層的醫療問題。政府現以金額較低和限制性較大的建議試行醫療券,的確是較可取的做法。
公營服務成本不比私營,教育亦然;張五常教授最近便在其網誌指出,劍橋、牛津、哈佛等英美著名私立大學,其經費不及公立的一半,而香港政府給大學生的資助,已足夠送他們到這些一級學府就讀。相對而言,全面實行學券卻明顯較「醫療券」簡單;現在全港所有適齡學童均已獲九年免費教育,就讀中小學的機會一般只為一次,而限制市民大學教育的資助次數亦不見得有違社會道德。現在政府已試行醫療券以優化公帑運用,則更不應忽視學券的可行性。
最近教育局長孫明揚表示,設立更多私立大學是香港教育的長遠發展方向,固然是好消息。進一步而言,張教授說內地應該停止補貼,進而提供一次性資金「私有化」北大、清華等內地名校;輔以學券,這個建議在香港也同樣可行。
10月25日刊於蘋果日報論壇
2007年10月16日 星期二
解答:幼稚園學券的高考常識
(b) If money-making is allowed, the cash-convertible vouchers, under competition, will not yield profit for any schools, since profit is a windfall, totally unexpected. However, some schools will be earning rents, or imputed rents, attributable to their superior or effective teaching. It is because this rent capturing possibility that the voucher system was strongly urged by the Friedmans, implying the voucher system must be profit-oriented (actually rent-oriented) to blossom.
(c) If the parents are required to pay for their children’s schooling,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produced will be higher than under the voucher system allowing money making. This is because the parents will drive harder bargains with the schools when they have to pay out of their own pockets, and they will monitor their children to study harder. This is no more than saying customers going to restaurants tend to complain more if they had to pay for themselves, but complain less if they themselves do not have to pay.
轉載自張五常教授blog
2007年10月12日 星期五
從「醫療券」談學券
計劃內容仍未全面曝光,消息只稱醫管局會轉介病人至私人診所,卻不知病人能否對所轉介的診所表示異議。假如病人可以選擇所轉介的診所,計劃便是類似直接資助病人的「醫療券」,而非大部分評論所指之外判。「醫療券」與外判之別,在於病人的選擇權。兩者雖然只差一線,但在外判制度下,私家診所競爭的是擁有轉介權的醫生的青睞,而非病人的口碑,病人從中得益有限。
政府要資助市民享用某種服務,當然可以直接提供服務,然後只向市民收取部分成本。只是受資助的「國企」容易壟斷市場,在缺乏競爭下,難有動機改善服務及減低成本,因而造成浪費公帑的情況。報導指相同服務,公營診所的醫療成本高達三百元,區內私家診所最高收費卻不過一百八十元,可謂「高下立見」。
下放選擇權、直接資助市民,故然有利以市場競爭減低服務成本,但若要將「醫療券」全面應用於所有醫療服務,卻會面對不少問題。現時公營醫療服務雖然是開放給全港市民使用,惟其供應有限,在失去調價靈活性的情況下,輪候時間便成為分配資源的準則;如此準則,無非是將部分時間寶貴的病人摒於公營醫療服務門外。實行「醫療券」,市場供應解決輪候時間的問題,變相吸引全民使用有關資助;加上傷氣感冒等普通病症絕對是「可有可無」、「可長可短」,離不開價格下降需求上升的需求定律,而社會道德又必定不容政府規限資助治病的次數,全面實行「醫療券」恐怕會使政府醫療開支變成無底深潭。正因如此,新計劃只適用於專科轉介至普通科門診的長期病人,無疑是以專科的輪候時間把關,避免公營醫療服務因計劃而「客似雲來」。
公營服務成本不比私營,教育亦然;張五常教授最近便在其網誌指出,劍橋、牛津、哈佛等英美著名私立大學,其經費不及公立的一半,而香港政府給大學生的資助,已足夠送他們到這些一級學府就讀。相對而言,全面實行學券卻明顯較「醫療券」簡單;現在全港所有適齡學童均已獲九年免費教育,就讀中小學的機會一般只為一次,而限制市民大學教育的資助次數亦不見得有違社會道德。現在政府若真的考慮實行「局部醫療券」以優化公帑運用,則更不應忽視學券的可行性。
張教授說內地應該停止補貼,進而提供一次性資金「私有化」北大、清華等內地名校;輔以學券,這個建議在香港同樣可行。
張五常教授談公私營教育
2007年9月18日 星期二
幼稚園學券的高考常識
開始懷疑,出高考題目的人是有心跟政府開玩笑。抑或是,政府近來的政策,真的是經濟學很好的反面教材﹖試試(c),看來廷有趣。
(a) The proposed school voucher system in Hong Kong kindergartens prohibits the schools receiving vouchers from turning into money-making organizations, i.e. schools receiving vouchers must b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What would you expect the key differences in kindergarten performance to be, whether or not money-making is allowed?
(b) The government has said that the voucher system is not meant to help school owners make money for themselves. Could schools make profit through the cash-convertible vouchers under competition, if money-making is allowed? Could they earn rent?
(c) Suppose, instead of subsidizing education through the voucher system, the government passes a law, forcing parents to pay fully for their children’s schooling. Would you expect better or worse students to be produced when the schooling is fully financed by parents, 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voucher system?
2007年9月3日 星期一
子女的事,誰負責﹖
貝加(Gary Becker, 1930 - )在其《家庭論》(A Treatise on the Family, 1981)中,曾把經濟學「融入家中」,為生兒育女進行經濟分析,。養育子女不是易事,即使不一定需要電視廣告所說的四百萬,由此而來的日常開支、家務、減少甚至放棄工作時間等等投入,肯定所費不菲。投入浩大,必有所值。生兒育女的「回報」,可以是中國人所說的養兒防老(投資性的),也可以單純來自看著子女成長的滿足,亦即中國人所謂的弄兒為樂(消費性的)。投入成本與所得「回報」的變化,影響著生兒育女的決定,。
莫論生兒育女是否一個經濟計劃,在現今社會,相信無人反對生兒育女是一個有計劃的決定。除非其間突逢不幸,否則父母能否抽空照顧子女、經濟能力能否負擔僱用傭人、家人親屬能否相助等等,應早在決定生兒育女前便能預見。因此,以避免依靠綜援、父母均需在職工作,作為獨留子女在家的理由,進而要求政府加大資助托兒服務,實在令人難以接受。
至於資優兒童的培訓問題,則要回到政府資助教育的理念。要求市民接受免費並強迫的基本教育,並不是政府(或納稅人)對提供教育有必然義務,而是這樣有助市民「知書識禮」、認識社會慣例、規模,減低社會交易成本。至於再進一步,對於能增加自身「謀生能力」的人力資源投資,應否以稅款資助,則有商榷餘地。畢竟,人力資源的定義是多方面及不斷更新的,政府實難照顧周全。對於天資有缺憾的小童,基於社會道德,或許應對其加大支援;對於天資優良的神童,是否應該以稅款、貧病者的福利,代其家長「投資」,則值得深思。
資優生及其家長的無奈,相信來自教育選擇的限制多於資助的多寡。政府直接資助的學校,從來趨向單元(官員的訊息費用奇高也),恐怕即使多辦幾間「資優學校」也難以滿足資優所需的多元發展。與其讓官員以一套規則推動資優教育,不如以學券制開放教育市場,讓市場參與者各出奇謀滿足資優生/家長,也讓家長對其資優子女的額外投資付鈔。
市民經常有錯覺,以為政府是「獨立人士」,故此爭相爭取利益。事實卻是,羊毛出自羊身上,「完善的退休保障」變成費用高昂、投資限制煩多的強積金、「全民享用的醫療制度」亦可能變成懲罰健康的「強醫金」。再來要求政府加大資助有關子女的服務,恐怕要供「強子女金」的日子不遠。
修改版9月3日刊於蘋果日報論壇
2007年8月23日 星期四
「強醫金」會去了哪裡﹖
醫管局稱「售藥計劃」不為賺錢,若有收益,會用作增聘藥房職員或購買藥物,不會撥作醫管局收益。以公帑營私賺錢,故然是與民爭利,但計劃能否賺錢仍是一個疑問。醫管局並不是一開始便打算「兼營」藥房,而是希望把服務外判予私營承辦商。可惜,由於醫管局要求私營承辦商必須同時在一些偏遠醫院開設藥房,令投標者卻步。一個私營藥房認為難以圖利的計劃,未知以「效率」聞名的公營機構有何良策可「扭轉乾坤」﹖萬一計劃虧損,當然不會是醫管局高層自掏腰包,而是以公帑付鈔。盈則增聘職員、虧則公帑付鈔,難怪醫療體系急需融資。
醫管局的大計,當然不只涉足藥房這樣的區區小事。根據報章報導,醫管局正計劃仿效外國大城市,新建一所綜合性「旗艦」兒童醫院,提供「超專科」一站式治療,涉款逾億。興建的原因,根據報章引述醫管局的消息人士所稱,也不過是「英國倫敦、澳洲墨爾本等大城市,都有知名的兒童醫院,沒理由香港無」。而計劃中的「旗艦」兒童醫院落成後,原本設有兒科病房的醫院及原來位於大口環的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均可繼續保留相關服務。只建不撤,絕對是公營醫院的多贏方案,所需要的也不過是多一點「醫療融資」而已。
「強醫金」的構思,無非是希望市民為自己的醫療支出早作儲備,以減輕公營醫療開支的壓力。「強醫金」的問題很多,在此不談其他;單看醫管局如此積極的「大展拳腳」,恐怕更多的「強醫金」也只會是泥牛入海,連實施「強醫金」最根本的良好願望也難以達到。
公營醫療由公帑資助,收費較私營為低,輪候時間成為平衡兩者需求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服務質素亦為其一)。因此,嘗試縮短輪候時間的努力(像外判手術給私營醫療機構)往往是徒然的,亦造成了公營醫療長期供不應求的假象;事實是,以公帑資助的服務,供應從來不難製造需求(Supply creates its own demand, Say’s Law),過去的免費急症室服務,便製造了各式各樣的「急症」。
香港的公營醫療,現在不分貧富、不論資格,為全港市民提供差不多所有醫療服務,造成全港醫療支出近半屬於公營體系;「醫療融資」的問題,究竟是否應該只問融資不問開支,讓「強醫金」為醫管局將來的支出作背書﹖抑或應該重整公營醫療體系,對其服務範圍及服務對象大加限制,讓市民少點為醫管局各種雄心萬丈的大計、宏願付鈔,多點為自己的健康負責﹖
8月23日刊於蘋果日報論壇
2007年8月13日 星期一
2007年8月10日 星期五
讀者黃俊邦來函:扭曲市場的罪魁禍首
「貪污不是一個問題,貪污者甚至是社會的英雄。」這個觀點,其實早在1976年,由屬奧地利學派的右派經濟學授布拉克(Walter Block)出版的《百辯經濟學》(Defending the Undefendable)一書中已被提出,該書亦得到海耶克的高度評價。布拉克從諾齊克(Robert Nozick)的自由主義(Libertarianism)出發,認為所有個體行為只要符合非攻擊性的原則(non-aggression principle),便都是有益於社會。
由此出發,教師向家長索取七十萬「賄款」,只不過是政府設立的制度,扭曲真正價格的結果,要負責的是政府。誠如〈賄款從何而來?〉一文所言,將金錢從地產商、風水師等等轉回學校,這不正是最具效益、最符合市場原則的方法嗎?
「經濟上的代罪羔羊」
根據同一邏輯,《百辯經濟學》一書又替甚麼行為辯護了?名單包括娼妓、皮條客、吸毒販毒者、敲詐者、(非政府的)偽造貨幣者、高利貸業者等,布拉克稱這些人為「經濟上的代罪羔羊」,是政府管制下被迫背負惡名的人。依據布拉克的「低度政府」原則,政府幾乎是無事可做,甚至接近無政府主義了。但是,號稱擁抱自由市場、信奉自由市場的人當中,又有多少想到這些問題?他們真的接受上述的理論假設嗎?〈賄款從何而來?〉一文,便是要問「貪污」有問題嗎?布拉克會再問他們為何認為娼妓、皮條客、吸毒販毒者、敲詐者、(非政府的)偽造貨幣者、高利貸業者等有問題?他們不正是對抗扭曲自由市場的有形之手的英雄嗎?
編輯蘋語: 自由派常被抹黑
絕大多數的自由市場支持者和自由派,主張的是小政府,卻經常被上綱上線抹黑成無政府主義。其實極端的馬克斯主義者,才是真正明目張膽的無政府反建制,但卻被視為浪漫的唐吉訶德。
嚮往自由的人,也同時追求發展、文明以及和平;而無政府,則代表了混亂和暴力的蠻荒世界。小政府,存在的意義就在於抑制暴力蔓延,Nozick的《Anarchy, State, and Utopia》更是對無政府主義的一種反駁。
Walter Block 的《Defending the Undefendable 》,解釋扯皮條、毒販、(非政府的)偽造貨幣者、高利貸業者等「經濟上的代罪羔羊」出現,目的是要指出在政府扭曲下的問題。正常人看完這本書之後會說︰「啊,政策的錯誤帶來的代價真大!」可是帶有色眼鏡的大政府信徒卻會說︰「看Block一點也不覺得這些是問題。」
黃健明的文章,核心訊息明顯不過︰貪污的成因是權力和誘因的錯配,要解決,還是將資源調配交回機制市場。言下之意,也就是否定了貪污的正確性。
轉載8月10日蘋果日報論壇
2007年8月8日 星期三
教師賄款從何而來﹖
名小學教師聲稱可以協助入讀該校,分別向三名家長索取七十萬賄款,最終被其中一名家長揭發。案件仍在調查階段,但該名家長先將三萬賄款照付如儀,被要求「加碼」七萬後才憤然舉報,恐怕未必是忽然「正義」,而是教師索價過高。
利用權力(例如協助入學或看似可以協助入學)將別人利益(學校)變成自身利益(教師),可謂人之所欲,任何制度下皆然。過去中國貪污成風,不是因為共產主義下的人特別貪婪,而是昔日中國價格管制盛行,造成部分商品求過於供、「物超所值」(經濟學稱租值),人民自然較為願意付鈔行賄(相反,要是需以六元購買值六元的商品,誰還願意行賄﹖),因而願意行賄者眾。同樣道理, 別怪這名教師貪婪(不是她沒有錯,犯法亦當負刑責),只怪現行教育資助制度下不同質素小學劃一免費,以致行賄取得名校學額的「需求強勁」;受賄供應不變而需求強勁,則賄款高而貪污盛。
名校自知其教育服務物超所值,當然也不會讓教師「任意妄為」、透過賄款奪其利益(租值),於是對學校捐款贈物、信主得教(教育也)、廣結名人有助入學等,亦非新聞。這無非是名校或明或暗,從其他途徑 (明者如金錢實物,暗者如壯大所屬宗教組織、與社會名人建立關係) 取回所「值」而已。
學費劃一免費,學校自行收生會製造機會給家長以捐贈、行賄等方式競爭物超所值的學位(逐租),但政府統一派位也不見得可避過價格管制引起的分配問題。價格管制下,資源不能全依價格分配,因此必需另闢蹊徑、訂立其他競爭規則;有了競爭規則,市場參與者則必然想盡辦法、用盡資源取得競爭優勢。分配學位以居住地點為準則,遂有孟母三遷、影子住戶;親屬任職、兄姐同校可獲加分,家長對任職名校(即使當起校工又何妨﹖)趨之若鶩、對名校兄姐留級大加鼓勵;以隨機抽籤作分配,則廟宇香火鼎盛、風水師生意不絕。不同的分配方法不會消除競爭,只是鼓勵用作競爭的資源使用在不同地方。
資源有限,任何分配方法、競爭規則必有勝負,要落敗者認同規則「公平」,恐非易事。競爭難言公平、規則卻有優劣。以價格作競爭,用作競爭的資源直接落入經營者的手中,經營較佳者亦能取得較多資源;這樣既有利經營較佳者擴充「業務」(假若政府不作限制),亦為經營者提供提升服務/產品質素的動力,雙劍合壁,優質服務/產品供應因而增加。
改變現行資助教育的方式,廢除對學費的管制,以學券直接資助學生,無非是把家長用於競爭名校學位的資源,從地產發展商、風水師等人手中交還給為家長、學生提供滿意教育服務的學校。
刊於8月8日蘋果日報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