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和會館在北九龍裁判法院活化計畫中,落敗給美國薩凡納藝術與設計學院。兩者提交的計劃,八和要求政府注資、薩凡納主動斥資,反映兩者的需求預期、也是社會大眾客觀給予的價值。當中喧鬧,無非逐租,常見但不有趣。反而在一個論壇之中,有論者指出現時粵劇的難題是,即使家財萬貫者,仍然只等戲班開場之前派發的免費票入場,影響戲班收入。
消息指出,戲班臨近開場之前,為免場面過於冷清,所以時有派免費票之舉。表演場地提供一定數量座位,每個座位邊際成本為零,派免費票之想法正是由此而來。不過,觀眾既知有免費票,自然不會花錢買票入場,這不是甚麼為富不仁、只是人之常情。正因如此,花市賣桔者才會完場之前寧願打爛花盆(現時多已轉為送贈少有買桔的老人院等機構),也不會低價賤賣。
派票影響收入,不派又白白浪費座位,要收入與客量兼顧,其中最常用的是價格分歧(price discrimination)。以不同價格售票不難,就像粵劇戲班一面收費售票、一面免費派票也是如此,難度在於要把付高低價格的人分隔。尤其在供過於求之時,推行價格分歧而不能分隔高低價者,無異於飲鳩止渴。
倫敦音樂劇的售票安排最為有趣。倫敦音樂劇存在所謂「半價票」,應用之初或許能夠因應各人的訊息成本而實行價格分歧(有點類似內地常見的議價,有訊息者付出的價錢往往大幅低於標明的售價)。可是行之多時,各人的訊息成本會減低,現在幾乎每本旅遊書均有提及、無人不知「半價票」的存在。訊息傳播阻礙價格分歧,賣家可以做的就是增加訊息成本。倫敦有多個「售票中心」均有出售相同音樂劇的票,價格卻可以相差一倍,而哪場音樂劇的票在哪個「售票中心」最為便宜似無規律,這樣便可對擁有不同時間成本的觀眾再次進行價格分歧。
香港粵劇界希望同時兼顧價量,可能不單需要提升粵劇的需求、更加需要一點經濟學的知識。當然,政府資助項目從來以量考慮,可能戲班派免費票並非欠缺經濟常識,反而更是正常不過的逐租(rent seeking)之舉而已。
2 則留言:
why not publish it in newspaper?
子珊:
I do think this one is interesting, but I don't think newspapers are interested in interesting piece now.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