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13日 星期五

市場經濟下的真確與公正

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報告出台以後,大眾都把焦點放在香港電台的存亡上,反而將香港是否需要公共廣播這個基本問題忽略了。忽略這個基本問題的又不獨是市民,在整個二百六十三段的報告書中,只用了三段(63至65段)指出了商業廣播的不足及五段(68至72段)說明香港需要公共廣播的理據,可見委員會本身亦無意深入了解公共廣播服務的必要性。公共廣播服務當然是希望彌補商業廣播的不足,但報告內容是否又真的如其所說的這樣「如實地描述這種經濟活動(指商業廣播)的先天局限」﹖

報告指出受商業及政治因素的牽制是商業廣播的其中一個不足之處,接而提到公共廣播服務的其中一個功能,就是提供真確而公正的新聞及資訊,似乎暗示商業廣播由於商業因素(在這裡不提政治因素,因為不知道委員會為何認為商業廣播會較受政府資助的公共廣播更受政治因素影響)的原因而難以提供公正的資訊。商業廣播以廣告為主要收入來源,似乎難免受廣告客戶所影響,報告所提的不足看來的確不無道理。這個邏輯的問題在於忘記了是什麼吸引著廣告客戶在電台、電視台賣廣告,即是誰才是商業廣播機構的最終客戶。電台、電視台提供的節目雖然是不收分文,但世界上的確沒有免費午餐,市民在收看或收聽「免費」節目時,實際上亦接收了「免費」廣告,為電台、電視台的廣告客戶提供了商機。因此,商業廣播表面上是以從廣告客戶得來的收入運作,實際上卻是依靠其廣大的觀眾、聽眾群而生存。既然市民才是商業廣播的生存之源,商業廣播機構又怎可能不投市民之所好,提供其要求的真確而公正的新聞及資訊 ﹖莫非委員會所希望市民見到的所謂公正資訊,與市民所要求的公正資訊有所不同﹖

有關理論其實在信貸評級行業中已經得到證明。投資者透過信貸評級來評估一間公司的賴債風險,信貸評級機構的收入卻是來自被評級公司所付的費用,以委員會之見,似乎非由政府成立公共信貸評級機構為投資者提供真確而公正的資訊不可。事實上,全球最大的兩間信貸評級機構穆迪投資和標準普爾均為商業機構,其中道理就是評級機構的收入雖然來自被評級公司,實際上卻是依靠投資者的信任而生存(有公司會找一間沒有投資者信任的評級機構為自己評級嗎﹖),因此投資者均樂於由商業機構為其代勞。

商業廣播與其他商業機構無異,無不唯利是圖,但當商業廣播依賴真確、公正的資訊而生存時,其唯利是圖的動機卻是資訊真確性、公正性的最佳保證,其質素肯定較一個只例行公事地聲稱「不向任何商業、政治、政府、或個人利益屈服」的公共廣播為可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