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28日 星期四

藝術團體的免費午餐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於去年「推倒重來」,西九諮詢委員會將於下月初向特首提交報告。根據最新消息,由於大幅縮減西九中的商業發展樓面令賣地收入減少,因而可能需要同時縮減文娛藝術區規模避免入不敷出。藝術團體隨即表示反對「睇餸食飯」,反而要求政府進一步注資補貼(的確是進一步,賣地收入本身已經是政府對西九文娛藝術區的補貼)。想不到提出世上沒有免費午餐的佛老(Milton Friedman, 1912-2006)離世不久,香港便有團體不願「睇餸食飯」。

文化好像不能與金錢沾上邊。事實上,部份藝術團體(其實又豈只藝術團體)所以視政府補貼為理所當然,便是因為以「商業化」、盈利為污名所致。其實收入者,無非是觀眾以鈔票為掌聲,反映文藝活動的價值。叫座不叫好的文藝活動為數不少,叫好不叫座卻難以令人信服,畢竟只肯以口為憑而不願付鈔的讚賞是信不過的。藝術團體爭取收入便是爭取掌聲、追求盈利便是致力以表演/作品為社會創造價值(觀眾認同的價值大於藝術團體使用資源的代價也)。由此可見,實在沒有什麼理由支持以公帑資助掌聲不足的文藝活動。

政府以二百億元的賣地收入資助文藝建設和活動,以期「躋身國際文化藝術都市之林」,但政府資助卻不見得是推動文藝活動的靈丹妙藥。政府以接近全資補貼形式營運香港的博物館,換來的只是部份館內設施不足一成的使用率、七成印刷品擺放五年而「紋風不動」和一百九十七件藏品不知所終。相反,以商業手法營運的紐約現代藝術館,卻無須政府資助,依靠門券、會員收費及配套活動等收入達致收支平衡,可見沒有政府資助的文藝活動也不是死路一條。

春天舞台行政總裁高志森先生反對政府資助藝術團體,曾經表示「(資助)只會造成不公平競爭。多年以來,那些藝術家不停地以公帑去滿足自己的創作,完全阻礙藝術步向市場化」,甚至有「政府如果要資助,不如直接資助觀眾,由觀眾決定看哪場表演」這個近似學劵制的想法(盛世雜誌2006年9月號)。可惜面對西九縮減文藝區規模時,身為表演場地小組成員的高志森先生卻以未來有龐大劇場需求為由而反對,似乎忘記了政府興建劇場實際上亦是間接資助藝術團體。龐大需求從來是私人投資大顯身手的好機會,毋須政府插手。私人劇場以租金作為條件,把有限的場地租予能獲取最多掌聲(即盈利)的團體,變相推動藝術團體為掌聲而奮鬥;政府劇場卻以低於市場租金出租場地,造成求過於供(這就是補貼造成的龐大需求),無論以任何其他方式(如先到先得、與官員關係等)分配資源,也不見得能使觀眾得益。由政府資助所打造的,不過是一個「尋租」之都。

不需要「睇餸食飯」的地方,可謂人間仙境。無奈真實世界資源有限,每個人都在「睇餸食飯」,更可況西九的「餸」是納稅人的血汗錢、貧苦老弱的救濟金。政府以公帑請客,可惜藝術團體吃了免費午餐,還在抱怨吃得不飽。

6月28日刊於蘋果日報論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