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日 星期六

梁建雄:「同工同酬」嚇怕人

社工界近日發起工業行動,爭取與公務員同業「同工同酬」及改革整筆過撥款制度,然而自工會公佈行動至今,支持的輿論似乎沒想像中多;部份傳媒與政黨甚至反對有關行動。本文將試圖解讀反對者的理據和分析工潮背後的力量角力。

部份社工薪金低三成

首先,今次社工工會「同工同酬」的訴求,並非指所有社工的工作性質一樣,因而應該收取相同的薪金;訴求的背後,包含的其實是一個廣義概念,意思指整筆過撥款推行之前,所有社工,不論是在政府或志願機構任職,都會因應其學歷、職級及年資,獲得相同的薪金待遇。但在整筆過撥款推行之後,政府對志願機構的資助變成了一整筆款項,政府不會規定機構如何使用該筆錢,機構因而可以自由調整員工的薪金,令相同學歷入職的社工,薪金可能不同。

據社署內部消息稱,當日署方推出新的資助方式,原意只是希望簡化津助的制度與程序,政策背後並無惡意。消息人士並稱,在新資助制度之下,大部份機構依然緊跟公務員社工的薪酬表發薪,機構的財政仍可以保持健全。事實上,根據社聯提供的資料,現時整個志願機構界別,滾存了差不多十八億元盈餘,大部份機構卻仍然拒絕給予旗下社工與公務員同業相同、或至少相近的工資,導致部份志願機構社工的薪金,低於同年資公務員同業30%以上。這情況實在令筆者十分疑惑,究竟工會將今次行動的矛頭單一地指向整筆過撥款制度,對機構的角色與責任卻絕口不提,是否正確?

源於機構「出手」太低

有說,志願機構預留大筆撥款作儲備,目的是「積穀防飢」,以保障機構的財政穩健,及補貼部份年資深的員工的薪金支出。但究竟多少才叫夠?還是如某經濟學授所說,社福機構根本不擅理財,所以要「好天收埋落雨柴」?

又有說機構扣減社工工資,主要是希望騰出資金去開辦新服務,以幫助更加多的市民。然而,若機構付給一名學位社工的工資低至一萬二千元,足足比新入職的公務員同業低五千元,在經濟氣氛改善的情況下,社工又怎會專心在崗位上為服務獻盡全力?

再有說機構財政短缺,是因為政府在過去數年,透過資源增值計劃,削減了機構每年9.3%的資助。但若以剛才一萬二千元月薪的個案作例子,即使將其薪金增加10%,金額亦不過是一萬三千二百元,仍然與公務員同業的距離甚遠;亦即是說,即使政府發還這9.3% 的資助給機構,因為機構原本的「出手」太低,其社工仍是不可能與公務員同業「同酬」。

未能享合理生活水平

由於政府的育規劃失誤,近年社工系的畢業生大幅增加,造成社工人手供應過剩,社工根本沒有議價能力。現時一萬三千名註冊社工中,只有九千名能夠執業,因此即使機構付出更低的工資,仍然會有人應聘。加上大部份讀社工系的學生都對社福工作有理想,即使薪金低,入行的人仍是很多,變相造成了經濟學上的「非彈性供應」(inelastic supply ),令機構無動力提升社工的薪酬。

今次事件最令筆者詫異的,是社工們沒能像公立醫院醫生一樣,得到大部份市民及政黨的支持。究其原因,除了是社工的專業形象低落外,相信「同工同酬」的口號亦嚇怕了不少人,令人誤以為社工鼓吹大鑊飯制度。然而,以扎鐵工人為例子,他們多年來都是由勞資雙方共同商議出一個標準薪金待遇,一直以來行之有效,亦不見得工人對工作不投入或不認真;今次他們上街,只因他們認為自己收取的薪酬,再不是一個合理、充足及令他們覺得有尊嚴的薪酬。

社工們今次的訴求亦一樣。一個合理的薪酬配套,不但是尊嚴的所在,亦是現實的問題,雖知社工也是凡人,一個新畢業的社工,萬餘元的工資,減去每月償還讀大學時欠下的政府貸款、給予父母的家用、薪俸稅等等開支後,生活水平根本就低如低下階層,如此一來,社工又如何配稱、敢稱專業人士?造成今日的局面,政府固然責無旁貸,社福機構也實在需要自省與交代。

華員會社會工作主任職系分會主席 梁建雄

轉載9月1日蘋果日報論壇

其他相關文章:社工們,認清向誰爭取加薪社工,你認甚麼!身為社工我認了社工們,認了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