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25日 星期六

公仔:社工,你認甚麼!

拜讀八月二十二日在職前線社工天凱〈身為社工我認了〉一文,同樣為前線社工的我實在不能苟同。

天凱以前線活動助理/活動工作員只有港幣五千元的薪金,以及有機構只用港幣一萬二千元聘請社會服務單位主管/主任,試圖證明社會服務被「剝削」的「慘況」。事實上是錯誤引證。

活動助理一職,是政府數年前因見經濟低迷,青年失業率高企不下而開發出來的一個職位。當時的就業市場,一個普通文員薪金也不過港幣六千元正。那陣子港幣五千元已算不俗的薪金,況且這群沒有任何學歷的年輕人,在服務單位內不過負責接聽電話、替社工準備活動物資又或在活動推行時從旁照顧孩子,並不需亦不應進行任何「輔導」工作,港幣五千實已足夠。

商業化並非毒藥

更重要的是,當時政府的想法是希望所謂的「雙失」青年能「原區安置」「穩定生活」,在習慣了「就業」後,隨經濟好轉重投勞動市場。只不過那時社工們不願「服務對象」在單位「朝見口,晚見面」,才逐步推「服務對象」往外區機構就職,造成「車錢蝕光、飯錢不夠」的局面。

另外,「用一萬二千元」聘請單位主管/主任一例,則更屬「以偏概全」。事實上,現時有很多專責晚上通宵外展工作的普通社工職位便因沒人申請而長期空置。看來那些道貌岸然、打為弱勢社群「請命」的社工們亦深明「良禽擇木而棲」的「人性」道理。再者,不少願意接受這些「被剝削」職位的人士,很多時亦不過以此為「跳板」增值履歷內容,在合約期未滿前便「離隊他投」。

天凱一文亦指出,商業化會使「服務成為商品,富人可享星級社工服務……」。這個論調亦屬「過份類推」。觀乎英國的社會企業運行情況,便可證明商業化亦是助人自助的其中一條出路。遠的例子不舉,本地平安鐘的運作,便是商業化後的成功個案。問題是「社工」們有否智慧,機構有否「雄心」投入資源,以「商機」為服務發展「轉機」,讓更多的「受窘」者有所依歸。

事實上,現時社福界「上街」爭取更高報酬,筆者亦十分贊同,但絕不能自命清高,動輒以「弱勢社群」利益作「橫匾」。

社工們要認的是,我們曾受「專業」訓練,亦為需「註冊」的社會精英分子,更有大學學位,何解會如此低薪,連師、護士的入職薪金也不如。

我們要認的是︰「社工要保飯碗」、「社工要供樓」、「社工要成家立室」,只有萬多元薪金、短期的合約使我們不能再像「舊制」社工可在「中產」階梯徘徊。只要認了這些,目標便更明確,亦不需推「弱老殘障」上街爭取自身利益。畢竟,「偽善」的面孔被揭破,社工行業的尊嚴更蕩然無存!

在職前線社工 公仔

轉載8月25日蘋果日報論壇

其他相關文章:社工們,認了吧!

沒有留言: